均陶系列
 
 
·您当前所在位置 >>> 论文选登
陶都——宜兴大拇指“堆贴画”艺术初识
已阅:3148  2009/8/16 19:53:49
1   前 言
  陶瓷装饰源远流长,从开创时期——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今,已有六、七千年的悠久历史。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无数献身于陶瓷艺术的前人创造了许许多多的装饰手法,显示出的民族气魄、一贯的传统风格和个性化的独创精神,在世界装饰史上是杰出的、罕见的。
  陶都宜兴均陶“堆贴画”与宜兴紫砂、彩陶、美陶等优秀艺术门类一样有着悠久历史,历代艺人们创造出众多优美的堆贴画面。它们具有丰富的民间艺术语言,以其独特而精湛的堆贴技巧、抽象、夸张、生动活泼而雅俗共赏的形式,以及广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内容,利用各种泥色,通过灵巧的大拇指堆贴出的画面,生动揭示了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,认清而又形象地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,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和审美价值,因而深为广大群众喜爱,即使在经历了风雨沧桑之后,仍为人们所欣赏。
  虽然许多艺人姓名、谱志不载,而实质上从任何角度来看“堆贴画”艺术作品丝毫也不逊色于那些名留青史的大家之作,进就“堆贴画”艺术对中国陶器的发展作出极显著的贡献,完全应当受到今天中国文化探源者的关注。
2  宜兴“堆贴画”的历史背景
  宜兴“堆贴画”是一门民间的传统工艺,被认为迄今发现最早的完整堆贴画。明初大器(大花缸)现收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。堆贴纯熟,画面精美,这一事实完全可以证明它的前面应有相当长的一个发生和发展时期。中国宜兴“堆贴画”艺术与木刻、剪纸、砖雕、石刻和刺绣等艺术一样创始于我们国家,的确是值得引以自豪的事。对于人类文化的大量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,然而,由于早期作品的年代考查、年号款落一无所有,使得它的准确的产生时代和早期存在的面貌变成了一个谜。于是,我们只能在祖先留下的全部家当中寻觅有关作品的堆贴画痕迹,连接这一悠久艺术的由来之路,发扬光大。
  早在1987年9月宜兴举办过一个小型堆贴画研讨会,一致认为宜兴陶器堆贴画是一门悠久的传统艺术,早在距今6000年左右原始的仰绍文化时期,那时陶器上的几何纹、弦纹、水浪纹、绳纹等许多都是用手捏制出来的。宜兴陶器的堆贴画艺术都是从这些早期陶瓷器的装唐代(618-907年)后期至五代十国(907-960年)时间,宜兴地区生产的一些陶瓷制品上,就装饰着一种半堆塑状的绳纹捏塑和浅雕状的花草堆贴塑状,这应该是宜兴地区陶瓷器的最早堆贴画产品;大致杂宋代(1127年)以后发现比较完整的堆贴画作品,一直到明代万历(1537-1620年)由于宜兴陶业的进一步发展,开始出现了嫩红釉专用于堆贴画缸类作品,从而使堆贴画画面更显现夺目。宜兴陶器堆贴画艺术逐渐趋向完美、成熟,并有许多好的作品现世,应值得我们考证和学习研究。
  本人认为现有的许多作品,特别是元、明、清、民国作品,它们各有着明显的时代风格和特征,同时它们还包含有同一时代各个门类艺术的渗透,哟相互影响、共同提高的时代图案特色。
3   早期的堆贴
  大体现在所见的堆贴画作品,陶器大缸算保存得比较完整,当我们把采集到的及历史遗存下来的堆贴艺术品集中到一起,便会发现这些作品包容着不同的审美层次,在民俗中长期被民众的审美眼光所共认。那些不知流传了多少年的堆贴画作品,是经过几代乃至几十代民间艺人千锤百炼反复推敲而定型化的作品,是劳动者集体审美意识的产物,它标志着民间创造的成熟。
  图(2)所示的大缸是最典型的早期作品。
  它的图案非常之简练,看得出它已经受到了其它艺术门类的影响,但又有它的陶器特性和风格,与木雕、木刻、剪纸等很相像,体现了时代的特征。手法上,手工操作线条讲究圆润,先在坯体上用手工捏制,再使用木制的或竹制的工具进行加工,后用手工进行做好接口,最终呈现出挺拔的边框线条,这是指开光门头画面边框。而上下花纹直线、条纹直接用手工大拇指与食指并拢之间的空隙,先搓一根细长的泥线,或用一种叫“压筒”的工具,其外筒是竹节制成,一头取空,一头取竹节头部位,节头侧面有一小洞,压杆是木制的。在压筒空的一端塞入合适的粗泥条,然后以压杆从压筒空端朝里用力挤压,细线条很容易均匀的往外挤压出来。此泥条线后,再用大拇指的侧面一个指纹一个指纹捺,就成大缸的上下边框条纹样。画面上的缠枝图案的枝杆也是同样方法制成。花与叶有的是用模型印好后,再贴于坯体上,有的直接用大拇指堆贴而成。
4  堆与贴的认识和区别
  堆:堆高、堆积、细堆,要堆出多层次感,精细操作。
  贴:贴薄层,从厚层到薄层,有实到虚,表现出它的韵味,它的空间美。
  两者尤如工笔与写意之分,画面有工笔,写意有兼工带写。堆贴有堆花、贴花、兼堆带贴。
4.1  堆
  好比工笔画。先将初步拟好的画稿拓到纸上,临下稿时,再用笔或似笔的工具再坯体上勾出线来,也可以再稿件背面涂墨把画印画出来。与中国画不同的是,再操作过程中 ,厚层是以托坯体的粗泥着厚底层现浮雕状。在厚底上用中国画的相反方向来堆作,先里层后外层堆作,讲究细心、线条的细腻、秀气、均匀,操作时手要稳、眼要准,对树木、花草、鸟石、鱼虫、走兽讲究形象逼真,但也应显示出陶器泥土堆作特有的风格。如图(3)
4.2 贴
  好比写意画。讲究扎实的基本功,中国画讲究笔法,这里讲究指法,指法与笔法有相通的道理,明代的《笔决》里说:“书有筋骨血肉,筋生淤腕,腕能悬,则筋骨相连而有势;骨生淤指,指能实,则骨体坚定而不弱”。指与腕的基本功很重要,指与腕的基本功好了才能点画灵活,笔顺纵横无碍,提顿从心,功再指腕。同样贴讲究指法的提、按、行、顿、轻、重、疾、转、折。画面中有墨分五色,贴泥也分五色,焦、浓、重、淡、清。元代赵孟頫说:“石飞白木如籀,写竹还顺八分通”。说明了书画的基本功夫,要写生、观察,体现生活,苦练基本功。吴休先生说齐白石的“白石一挥”。不知者以为他信笔挥洒,不假思索,实则他行笔很慢,聚精会神。做到笔墨之美,包含力度美,节奏美和韵律美,动态美和气势美,意趣美和性格美等诸多因素。用泥贴出的作品,画面同样也很讲究,画面的夸张、抽象,有功底的 随意一笔体现五色,体现出它特有的用泥作画的基本功,体现出他作画的特色美如图(4)
4.3  兼堆带贴
  使用兼堆带贴的时候很多,一般再操作过程中一个画面必须堆贴结合使用,显示出协调,看起来它的完整性更好,突出了民间风味的创意,很值得研究。如山石花鸟图(5)。鸟与山采用贴的手法,就更体现它的民间艺术技法的气息,翅膀的一笔完成,体现了它的飘逸。但它的技法采用少量的堆作方法显得恰到好处,随意而有精神。
  “三友马鹿”图(6)都采用堆作方法,其边花都采用贴的手法,体现突出宾主关系。“狸猫换太子”图(7)的题材的花缸也同样采用主门花面堆作手法,边门走兽贴的手法,以一个大平面加上一个头面,花草更是大写意手法,潦潦几笔烘托主题。如六方花缸,画面中的鸟采用贴的手法,梅花一门就采用堆的手法,看起来也特别协调有味。总之许多老的画面都是采用堆贴共施,有的以堆为主,以贴为辅;有的以贴为主,以堆为辅。堆与贴的手法结合使用得很成功,这可以说是本门艺术的独到文化。
5  结   论
  a.本人认为堆与贴这个名词不必分开,单一称堆花不妥,单一叫贴花也不妥。早在汉罐上就出现堆作方法,如宜兴陶瓷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件堆作手法的汉罐作品,发展到明清以后许多现存的作品以贴为主,体现大拇指堆贴的进步,表现出陶土的作画风格特色,到70年代末以后有人认为叫堆花比较好,因此渐渐称堆花。
  b.近十几年来,在中央工艺美院的陈进海教授、杨永善教授和陈若菊教授等美院老师的关心和支持下,挖掘出传统民艺派以贴为主的堆贴画手法,本人认为堆中有贴,贴中有堆,所以应该命名为堆贴画,这个名词比较合理,有它的完整性。
  c.堆贴画方面遗留下来的素材和记载甚少,在堆贴画理论方面的材料整理刚刚起步,好在有许多陶瓷专家、同行热情帮助和关心,我想把这一门类艺术发扬光大是完全可以的。
 
Copyright@2009 方卫明均陶艺术 All rights Reserved. 网站管理